增强科技创新活力 服务交通强国建设

来源: 中国交通新闻网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简称《建设纲要》)的发布,意味着我们踏上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征程,这将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史上的一次新长征,是新时代全行业为之奋斗的新使命。

作为部属高校,大连海事大学将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优势,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更强劲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把人才强交、科技兴交和创新驱动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增强科技创新活力,服务交通强国建设。

人才强交 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

人才是交通强国的第一资源。大连海大将勇担交通强国建设新使命,坚持“高精尖缺”导向,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交通一线创新人才,推动多学科人才进入交通相关产业行业。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设纲要》指出,人才队伍精良专业、创新奉献。党管人才就是为了人尽其才,大连海大党委始终坚持把好导向、管好队伍、守好阵地,以更积极的姿态、更开放的环境、更有效的政策,切实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坚持以学科专业战略布局引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一支以海事高层次专家学者为领军、以国家急需的海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骨干、以中青年学术新秀为中坚、以优秀青年人才为生力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把国内外先进人才汇集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把广大师生团结到新时代交通运输事业的新发展上,坚定信心、同行并进。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大连海大将按照《建设纲要》要求,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切实增强干部素质培养的系统性、持续性、针对性,建立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坚持把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摆在首位,建立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树立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注重专业能力培养,增强干部队伍适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要求的能力。

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建设纲要》指出,要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交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大连海大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引领海事教育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按照“新工科”建设思路,推进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高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深入实施航海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深化航海类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提高实验实践教学质量。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加强校企政研协同育人。在保持航海类人才培养规模居全球第一的基础上,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源源不断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和新生力量,撑起航运事业的“国家队”。

科技兴交

产出一流科技成果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连海大将把握国家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产出一批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形成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应用研究成果,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对接,在交通运输行业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聚焦关键领域,破解“卡脖子”难题。大连海大将坚持立足行业发展,以国家安全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海洋运输前沿技术领域“卡脖子”难题,开展海运信息安全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当前,国产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多项技术指标已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并在大连海事局、芜湖、锦州港等投入使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局面。国产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VDES)突破自组织智能适变通信等关键技术,代表未来水上无线电通信系统的重要方向,将成为落实智慧航海战略的重要支撑,极大增强我国航海保障技术和装备水平。

《建设纲要》指出,交通装备要先进适用、完备可控。大连海大重点部署加强特种装备研发,自主研制深海打捞专用工具,将更深层次地应用大洋海底勘探采集与抓取单体样本;致力于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船舶操纵模拟器、轮机模拟器、航海电子海图等船载设备与装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服务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能力。

强化前沿关键科技研发,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大连海大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纲要》确定任务和目标上。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可能引发交通产业变革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一方面,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着力构建以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行业资源协同共享的大平台、大团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模式,强化协同创新,促进海事科技综合实力全面跃升。

大连海大充分整合学科优势和创新要素,注重需求引导和行业协同,超前谋划培育重大平台、重大团队、重大项目、重大成果。加强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校级研究机构建设,重点打造综合性、交叉性、协同性高端研究平台,推进平台开放共享。重点扶持跨学科、跨学院协同创新团队,实现组织模式从单兵作战向大团队转变。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积极参与交通行业各类创新主体建立创新联盟,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室、试验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

发挥人才优势,贡献中国智慧。《建设纲要》指出,要积极参与交通国际组织事务框架下规则、标准制定修订,提升交通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大连海大将充分发挥涉海专业优势,主动参与国际海事组织(IMO)事务,在法规、技术、人才等方面贡献海大智慧,发出海大声音,助力提升我国在国际海事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同时发挥人才优势,培养优秀人才到海事领域国际组织任职并积极派员参加IMO相关会议,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主谈代表和咨询专家,代表中国政府提交提案,扩大IMO采纳规模,将中国建议写入相关公约修正案和技术指南,或直接纳入IMO战略文件和行动计划。大连海大将积极发挥“一带一路”研究院、交通强国研究院等10余个跨学科智库作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家“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构建研究,持续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海事教育与培训。

培育交通文明,推进海洋文化传承创新。大连海大将坚持弘扬以“两路”精神、青藏铁路精神、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精神等为代表的交通精神,加大典型培树力度,深入推进向“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曲建武学习系列活动。打造中国海洋文化传承创新平台,把大连海大建设成具有鲜明海事特色的校园航海博物馆,引领师生成为蓝色海洋文化的践行者与传播者。全方位提升师生文明素养,引导文明出行,营造文明交通环境,推动全社会交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大连海事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交通运输部党组的统一部署,落实《建设纲要》的具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为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海大担当与海大贡献。

大连海事大学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