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村公路建设成绩斐然 特色定制路 扶贫新途径
这几天,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村的乡亲们都忙活起来:有的在山坡下补栽山杏、油松,有的打扫农家乐的卫生,迎接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驻村第一书记鲍武章指着8.6公里的乡村旅游扶贫专用公路说:“若不是这条路打通了,卡阳村是发展不起来的。”
5年来,青海交通运输部门以习近平总书记“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批示为契机,努力推动“四好农村路”发展迈上新台阶。截至2018年年底,青海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投资129.1亿元,农村公路总里程达6万公里。“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交通运输服务目标基本实现,交通扶贫精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物流网络持续完善,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毛占彪表示,“四好农村路”已成为助力青海百姓致富奔小康的民生路、产业路、致富路。2019年,青海将新改建农村公路4000公里、便民桥150座,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客车、具备条件的乡镇100%通硬化路,助推行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清零”。
扶贫搬迁配套道路项目
7月底全部建成
走进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新村,院落亮堂、村容整洁,村道两旁丁香郁郁葱葱,油桃挂满枝头,不少村民在蔬菜大棚和牲畜养殖圈里忙活,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3年前村子还是另一番光景。”驻村第一书记袁光平告诉记者,该村沙沟山五、六社共有129户484人,由于地处偏远干旱山区,贫困人口多,当地政府于2016年对这两个村社实施了异地扶贫搬迁。
为保障群众出行与搬迁顺利,青海省交通运输厅专门为班彦新村配套建设了共计3.5公里的1主1环9条支线道路,补助资金307.55万元,确保了当地居民及时入住。“过去我们从老村到镇上要走1个小时,都是土路,难走得很。”正在蔬菜大棚里给西红柿搭架子的村民吕文花说,“现在出来就有公交车,走路到镇上也就20分钟,很方便。”
修路引得活水来。近年来,班彦村借助便利的路网,大力发展起八眉猪和肉驴养殖、温室采摘、盘绣制作、农家乐、光伏发电等产业,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309元,顺利实现脱贫退出;2018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将异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道路建设作为交通扶贫重点任务,累计对全省209个异地扶贫搬迁配套道路项目进行了支持,建设里程达934.2公里,补助资金2.12亿元。目前,青海已完成126个配套道路项目建设,累计投资1.3亿元,剩余项目将于今年7月底前全部建成。
去年建成扶贫特色路740多公里
卡阳村地处高山林区,风景秀丽,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当地村民一直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过得紧巴巴。
2016年,青海交通运输部门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了拦隆口镇卡阳景区公路。依托良好的道路条件和特色的旅游资源,卡阳村发展起生态全域旅游,建成了花海旅游区、水上漂流、房车露营基地,建设40余户农家乐。目前,在景区季节性打工的群众有三四百人,年人均收入可达1.1万元。
近几年,湟中县以农村旅游公路为突破口,累计投入资金5300余万元,相继实施了通往乡趣卡阳、千紫缘、上山庄花海、包勒村的旅游公路建设,带动了小南川、西纳川、鲁沙尔3条市级乡村旅游示范带的创建,为打造全域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
“交通扶贫+特色路”模式,是青海交通运输部门探索出的脱贫攻坚新路径。2018年,青海建成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740多公里,重点支持龙羊峡新村、冷湖水上雅丹等乡村旅游产业,果洛、玉树地区生态畜牧产业及海南藏族自治州绿色能源产业发展。
“回头看”巩固建制村通畅成果
今年,青海交通运输部门将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促发展等方面下功夫,按照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清零”的要求,紧盯建制村通畅工程“回头看”,全面整治“畅返不畅”“油返砂”,巩固建制村通畅成果;完成剩余具备条件的乡镇通畅工程建设任务;加快推进83个异地扶贫搬迁配套道路项目和16项收尾的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
“交通扶贫+特色路”模式继续发力。今年,青海将实施县乡道改造(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530公里。在深度贫困地区建设通达自然村公路1000公里;针对农村公路中安保设施总量不足的问题,全年计划完成生命安全防护工程600公里;推进农村公路尤其是通客运线路的窄路基路面公路拓宽改造或错车道改造1000公里。
此外,青海还将大力提升全省农村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在实现所有具备条件建制村通客车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县级老旧汽车客运站改造建设,计划建成贫困地区县级客运站3个;积极推进集客运、货运、邮政、快递、电商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计划建成乡镇运输服务站17个,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