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 交通先行

来源: 本站

王爱阳 

近年来,每一位踏入陕州大地的人都会惊奇地发现,这座城市几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条条飞速发展的高铁、高速和宽阔的主干道通向四方,把陕州区与周边省市紧紧相连;一条条乡村道路像毛细血管,延伸到陕州的村村户户——从城市到乡镇再到村户,一幢幢别具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陕州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什么呢?带着这些思考,让我们走进交通建设项目工地,感受一下交通带来的巨变。

“大交通”带动大发展

哪里有路,哪里就有商机;哪里通车,哪里就有繁荣。为加快推进道路项目建设,构筑更加便捷高效路网,助力脱贫攻坚,陕州区交通运输局争取交通项目资金4160万元对省道313线东段32公里进行提升改造,解决辖区东部乡镇西李村乡、宫前乡、观音堂镇3个乡镇贫困村群众的生活生产问题;投资4.5亿元,加快推进省道245线41公里改建工程。该工程的实施将极大改善三门峡至甘山段的道路通行环境,不但方便沿线张湾乡、西张村镇果业发展的需求和群众出行,而且极大推动了甘山旅游业大发展快发展。投资2250万元对省道312线25公里提升改造工程,该工程极大改善王家后乡、硖石乡贫困村群众出行。争取县乡道路建设计划,完成王家后至庙前、西李村乡唐家沟至高沟、西李村乡龙脖至寨上、菜园乡北阳至坳渠4条县乡道路21.5公里,除上级补贴和乡自筹资金外,区财政列支70万元,确保道路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彻底改善3个乡镇7个贫困村5000余群众出行条件。连霍高速、310和209国道更是将陕州经济带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交通促经济,经济促交通,一个良性循环在陕州区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加速。

“村村通”助力“精准脱贫”

路好地流金,路通财源来。随着陕州区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和路网的不断完善,一条条崭新的通乡通村路,像闪光的玉带,承载着城镇化发展和乡村致富的梦想;一处处山塬、沟峁,因通路而打破封闭,农村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农民群众的生活日新月异。

“织密”农村公路通达乡村,既是陕州区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破题之举。陕州区交通运输局局党组书记、局长范英锋在调研交通建设情况时说:“农村公路,是农民群众的致富路,是广袤乡村的发展路。抓好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既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现实需要。”

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陕州区交通运输局紧扣精准扶贫任务,科学编制规划,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突出“三个优先”即:优先布设贫困乡村、优先支持产业发展、优先完善路网结构,推进农村公路由全面会战向集中攻坚转变。按照“四好农村路”的目标要求,对“县抓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事权责任进一步具体化,创新推行“市抓督促指导、县抓质量进度、乡镇组织实施、村社群众监督”的“四级同抓”机制,使一张干支相连、安全畅通的农村公路运输网络在陕州大地悄然织就。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由广大群众率先总结出的实践经验,精辟地道出了公路对脱贫致富的重要意义。在当前扶贫攻坚的进程中,这条发展铁律再一次指明了扶贫攻坚的着力点。西李村乡上断村是三门峡市市级贫困村,长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困难,也是上断村贫困的主要原因。自陕州区交通运输局对上断村对行帮扶以来,驻村工作队发现该村“路难行、车难乘”的问题比较严重,随即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多次对上断村的道路情况进行测量、调研,并准确的制定了修路计划,近期将对村里道路进行修建,以解决群众生产、出行问题,切实打好新一轮交通扶贫攻坚战。

打好交通扶贫攻坚战,要形成合力、协同作战。如何让村民真正的脱贫致富,信息更是不可缺或的重要因素,为了让村民通网驻村工作队多方筹措资金23万元,对上断村进行网线架设,目前全村已经通网,解决了上断村民长年不通网络、信息闭塞的问题。在村三委班子和群众代表大会上,驻村工作队长董学智讲到:“交通、信息是促进贫困村奔小康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我们要继续做好脱贫致富的先行人,为上断村全面脱贫奔小康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持”。

 

杨家河村是店子乡最偏远的一个小山村。由于山高路远,沟深林密,落后与贫穷曾一直困扰着这个小村庄,让村民们最头疼的是出行不便,这也是全区唯一一个不通乡政府的村子。村民到乡政府办事极为不便,通往杨家河村的17公里水泥硬化路全线贯通,让这个沉睡的小山村焕发了新的生机。“这条路改变了我们的命运,让世世代代待在深山沟里的杨家河人能方便出行了,现在我们的农作物、药材、土鸡等东西很容易地运出来卖了。一些城里人经常驾车、骑自行车来我们村旅游,村民们自发地建起了几个农家乐。现在来我们村要吃饭,有农家乐;要去徒步游,有村民当导游。”如今的店子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村民的产业致富活动蓬蓬勃勃,下一步店子乡村还计划扩大旅游开发规模,搞一些探险、观光、摄影、农家体验类的项目。

在二仙坡这个中国苹果之王称呼的地方,发展绕不过果产业,路更是承载了果产业发展的血脉。二仙坡至五原道路的建成通车,这一宏伟蓝图的实施,不仅是道路连接的通畅,更是陕州区果产业发展的脉络。目前农村公路管理部门再次将路面整修,标线采用新科技材料,喷出19公里的彩虹旅游道路,不仅服务于产业发展更为当地旅游带来生机,该线路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交通先行”吹号角,产业迈步助春潮。升级干线路,编织乡村路,打通断头路,发展特色路,修建旅游路,开挖资源路,陕州区交通大发展为全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精准扶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管养并重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是基础,管是关键,用是目的。坚持建养并重,强化管养措施,努力提升农村公路服务功能,也是陕州区乡村公路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如何确保每条路建得质量过关,管得科学有效,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建好农村公路的同时,陕州区农路部门创新管护机制,狠抓道路管护,坚持“建一条、管一条、养一条”,同时注重把绿化、养护和路域环境整治相结合,采取“交通修路,林业栽树、乡村管护”的办法,做到建一条路、植一道绿、成一片景,努力形成“车在树荫下行”的良好生态环境。按照 “一乡一站”要求均成立了公路养护站,区财政列支养护经费,实行专业养护、包干养护和地企共养三种管养模式。如今,陕州区每一条农村公路都有具体的管养责任人,一年四季公路沿线随处可见养护工人的身影。

如果说农村公路建设解决了农民出行难的问题,那么实施农村客运站建设和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则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安全便捷的客运服务。近年来,陕州区持续加大客货运输能力和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建成了一批县级客运站、乡镇汽车站和行政村停靠点,实现了“县有等级站、乡有汽车站、村有停靠点”的目标,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84%,有效缓解了农民群众“乘车难”的问题。

(作者系三门峡市陕州区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