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基础
郭小壮 龙志刚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坚持探寻适合本省的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2019年全省GDP突破五万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应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等战略的不断加持,为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能级;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在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
一、综合交通发展概况
河南交通区位优势尤为明显,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为充分发挥河南交通枢纽优势,提升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近年来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模,进一步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基本形成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动脉,以普速铁路、普通干线为主干,以农村公路、内河水运为脉络,以民航网络为补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综合运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助力河南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战略规划,提升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一)公路网络持续优化,服务保障能力提升
截至2018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268589km。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6600km,全省“内联外通”高速公路网络格局基本形成,郑州大都市区、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省界边缘区三层高速公路环状格局基本建成,以郑州为中心、辐射所有省辖市的3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已经形成;郑州、洛阳、安阳、南阳、商丘、周口等6市已形成高速绕城环线;重点推进跨省通道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圈加密路段、紧密圈联通路段建设,已建成高速公路省际出口29个,与周边六省联系较为紧密。普通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3.1万km,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超过2万 km,占比66.5%,已实现“县县通国道、乡乡有干线”,普通干线公路布局更加合理,与城镇衔接更加紧密;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3万km,实现了乡道及以上行政等级公路覆盖所有建制村,服务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二)“米字型”高铁布局加速形成,枢纽地位突出
截至2018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5460km,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1308km。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格局加速形成,枢纽地位愈加凸显。京广、徐兰、郑渝高铁郑襄段、郑阜、京港高铁商合段已建成运营,郑济、太焦高铁加快推进,“米字型”高铁布局加速形成;郑州大都市区城际铁路网不断完善,郑开、郑机、郑焦城际铁路建成运营,新郑机场至郑州南站城际铁路、郑开城际延长线、新郑机场至许昌市域铁路开工建设;万t重载晋豫鲁铁路(瓦塘—日照)投入运营,“三纵五横”(三纵:京广、京九、焦柳,五横:陇海、新菏兖日、宁西、孟平—漯阜、晋豫鲁)国家干线铁路网全部实现复线电气化,蒙西至华中、三门峡至江苏洋口港铁路加快建设。
(三)“一干八支”民用机场格局加速构建
近年来,河南以构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和国内大型航空枢纽”为主要目标,大力推动本省航空事业的发展。目前,已通航郑州、洛阳、南阳、信阳4个民用运输机场,安阳、商丘机场开工建设,平顶山鲁山、周口、三门峡等机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5个通用机场获批建设,“一干八支”的民用机场格局加速构建。客货运规模长期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2018年完成货邮吞吐量51.5万t,货运规模稳居全国第7位,已开通国际货运航线29条,基本形成以郑州为枢纽、链接亚欧美澳等四大洲的航运国际货运网络;2018年完成旅客吞吐量2733万人次,同比增12.5%。河南省正形成以郑州新郑机场为中心,不断提升洛阳北郊、南阳姜营机场、信阳明港机场服务功能。
(四)水运网络初具规模
近年来,在国家节能减排、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交通运输方式政策的引导下,河南省内河水运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水运网络初具规模。截至2018年底,全省内河航道已通航里程1589km(其中四级以上航道358km),各类港口泊位97个,年吞吐能1967万t。已拥有淮河、沙颍河两条沟通华东和长三角水网地区的水上运输通道,具备常年通航500至1000t级单船、万t拖队的能力。已建成周口港、漯河港、信阳淮滨港、固始港等港口,水路运输能力逐步提升。
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河南的综合运输网络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综合交通网络密度、通达深度达到了一定水平,一体化衔接水平不断提升,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但是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以及建设交通强国的要求相比,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与人民迫切要求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交通还有较大差距。
(一)通道对外辐射能级不足,部分线路运能紧张
目前,河南省对外辐射周边省份的交通运输网络仍然有待继续完善。河南省主要依托南北向通道(京九、京广通道)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等国家重大战略发展区域连接;河南省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主要依靠东西向的陆桥通道和沪陕通道进行连接,由于陆桥通道是国家级东西向重要通道,本身运能较为紧张,沿线供小于求。对外辐射连接通道数量较少且通道内交通运输资源较少,是制约河南发展的。例如,河南省京港澳、大广、连霍、沪陕等高速公路主通道,不但是河南省经济发展“基轴”,同时承担着大量的过境交通需求。在省内和过境交通双重压力下,交通拥堵日益凸显。京港澳高速郑州段日均流量突破12万辆,平均运行速度为其设计时速的68%,通行能力已经饱和;连霍高速郑州段日均流量突破8万辆,平均运行速度为其设计时速的72%,通行能力趋于饱和,从而制约了整个运输通道的服务能力和运输水平,需要尽快对这些路段实施扩容改造,提升通道运输能力。
(二)区域内交通运输网络衔接水平有待提升,整体运行效率较低
河南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衔接水平有待提升,区域内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城际轨道网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之间衔接融合程度较低,衔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区域内缺乏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网规划,省内各区域仍然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各自为政,无法发挥区域整体效应。区域内跨黄河通道较少,部分城市过黄河绕行距离较大,现有的跨黄河通道运能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省内部分区域干线铁路网密度较低,内河航道网络等级较低,衔接不畅。对标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发达地区城市群,郑州大都市区路网规模及通行能力相对较低,与大都市区功能定位及区域内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需进一步提升。此外,我省高速公路出入口数量不足,平均间距17.6km,无法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的服务功能,亟需研究加密高速公路出入口,满足新时代下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及人民群众出行需求,市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交通运输发展结构失衡,区域发展不均衡
从河南省运输结构来看,公路承担的货运比例较高,达到了 90.64%,且这个比例仍然在逐年上升;由铁路承担的货运比例偏低,不足4%。近年来,全省高速公路主通道交通量年均增速约13%,主通道中有大约10%的路段服务水平达到三级及以下,约9%的路段运行速度在其设计时速的75%以下,交通拥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运行效率和道路通行服务水平。
区域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全省目前县级节点快速铁路通达率为 19.5%,而郑州大都市区范围内县级节点快速铁路通达率为33.3%,领先于全省发展水平,铁路覆盖程度发展差异大;仍有部分地级市没有被飞机场覆盖,成为河南省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洼地;城乡交通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地区城乡公交开通频次、相关配套设施以及服务水平存在差异性,影响区域内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一体化发展水平。
(四)交通枢纽发展滞后,“交通 +”融合程度较低
河南省综合客运枢纽总体发展较为滞后,目前占比不到10%,主要分布在郑州、许昌等地市。大部分客运场站尚未实现零距离一体化换乘,多方式无缝换乘水平较低,旅客出行效率尚未得到提高;在货运枢纽(物流园区)方面,河南省建成运营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货运枢纽还较少,货运场站小而散,功能较为单一,资源缺乏整合对接,货运集而不约,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河南省“交通+”融合程度较低,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存在需求对接不匹配、资源利用率较低等问题。河南地理位置优越,综合运输网络已基本成型,旅游资源丰富,深入推进“交通 +”融合发展,塑造融合发展新业态,推动交通运输供给侧改革和实体经济降本增效,提升交通资源利用率,为河南省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承载平台。
(五)交通部门协调机制有待健全,叠加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目前河南省“大交通”管理体制尚未形成,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水平和发达省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多种运输方式的叠加效应未能充分发挥。以河南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编制为例,仍采用了各自编制规划,最后汇总的方式来编制综合立体交通网,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管理所属不同部门,几种运输方式间规划衔接不充分,不同管理部门间的协调性较差。
三、趋势展望: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动综合交通创新发展
随着郑万、郑合等高铁线路逐步建成通车,全省“米”字形高铁网络开始形成,安阳豫东北、商丘观堂机场等支线机场加快推进,“一干八支”民用机场格局初步成型,内河航运加快复兴,河南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已基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建设新时代,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提升不同运输方式间转换效率,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以适应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及综合交通运输网构建的需要。于此同时,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级战略的深入实施,河南的交通区域优势将被充分发挥。河南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应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提升交通运输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优化运输结构,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推进实体经济降本增效。加大培育“交通+”融合新业态,加快AI、区块链、互联网等信息科技技术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应用,提升河南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辐射能级,构建新时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河南省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承载平台。
《综合运输》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