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安全主体责任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来源: 本站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的作用越来越凸显。随着交通运输活动的增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概率也急剧增加。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安全教育培训普及不够等问题,也给交通运输行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目前,交通运输安全总体形势稳定向好,安全生产事故数量处于下降区间,但减少的幅度趋缓,进入了瓶颈期。而不时发生的特大事故,也提醒行业管理者和企业仍然需要给予安全生产极大的重视。与此同时,不良气象条件的影响、运营环境的复杂化,也给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一、落实交通安全与主体责任研究现状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2002年开始实施首部《安全生产法》,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将“强化管理,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列为重点任务之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强化隐患整改、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执法处罚等,体现了制约性和规范性。2010年9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通知》,交通运输中央企业安全监管职责分工、监督管理范围和监督管理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在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办法 (试行)》中,对责任追究情形,责任追究方式、责任追究程序等内容进行了规定。2014年12月1日起,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正式实施,进一步明确规定“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同时规定了“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建立高危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任免告知制度”等共19条与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相关的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从加强安全风险管控、强化企业预防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决策部署,对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二、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存在的问题

(一)重利益轻安全责任

在经济社会大发展背景下,交通运输企业在生产工作中通常将利润摆在首位,以利益至上为行动准则,在面临政府部门监管及或出现事故需承担法律责任时,多采取应付了事和逃避责任的态度,甚至首先想到的是通过经济赔偿去私下解决。许多交通运输企业在经营决策过程中,将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被视为拖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重生产轻安全管理

面对频繁发生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一些运输企业的管理者仅仅将其视为偶然发生的意外,而没有认真总结事故发生原因,更没有反思预防措施的不足。在下一次事故发生时,仍然做不到高效地开展救援和善后工作,充分履行企业的法律责任、社会责任。不能吸取教训以及面对事故的消极应对心态导致了伤亡悲剧的不断发生。

(三)重成本轻安全投入

当企业经营情况不佳时,首先想到的是简化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裁撤安全管理人员,体现出企业管理者只关注成本而忽视安全生产投入这一短视的经营理念。交通运输企业对安全生产投入力度不足,导

致必要的防护用品数量不能满足员工需求,载运工具不能及时维修或更新,以及用于员工安全培训的经费不能按时到位等,均给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带来极大障碍。

三、形成原因分析

(一)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不完善

部分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责任不落实,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同时也没有建立安全应急响应体系,未建立应急预案,缺乏相应的快速反应救助力量、手段和措施,从业人员的应急反应的演练不足。另外,安全隐患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机性,企业对安全主体责任的认定没有公平合理的评估依据,安全管理体制存在漏洞。

(二)监管未有效落实

在我国当前的交通运输市场当中,包含了国有、私营及个体等多个市场经营主体,市场处于充分竞争状态,导致不当竞争现象如超载超限、疲劳驾驶等行为时有发生,给政府的监管带来较大的挑战。另

外,行业监管职责分散在了路政、运政、交通警察、安监等多个部门,令原本不充裕的监管力量更加得不到集中,执法力量困乏。更为重要的是,交通运输的安全监管工作尚未能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交通安全生

产和事故数据进行有效的收集、深度挖掘以及风险预判和辅助决策,交通运输安全监管的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

(三)违法违纪成本低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二条规定了对公路客运、货运车辆超载情形的处罚标准,最高不超过2000元,而对于运输单位主管人员的处罚在5000元以下。对企业而言,违规处罚和经济赔偿成本小于安全管理所消耗的资本,自然不能提起管理者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视。因此很多交通运输企业甘愿缴纳罚金,也不会对内部员工不安全交通行为进行规范。

(四)设备落后、资金短缺

交通运输涉及多种公路、水路、轨道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其面临的安全生产特点各有不同。随着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设施设备不断更新升级,但当前交通运输企业使用的设施设备,大多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飞速进步,落后的技术、装备仍在沿用,对现代化监控手段和大数据等工具利用不足,给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带来严重制约。尤其是部分道路运输企业的车辆锈蚀严重、年久失修、设备老化,仍没有及时报废淘汰出运输市场;也存在灭火器过期失效。这些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重大隐患,除了影响交通运输企业的健康发展,还会引发整体行业的发展危机。

(五) 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许多交通运输企业中,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重点体现在文化水平、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在一些年长的从业者中更为明显。加之招聘流程的不规范,使得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难以快速提高,不仅有碍企业发展成长,还会产生安全方面的隐患。

四、促进交通运输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对策

(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明确交通运输企业中各级人员如企业法人、中层领导和一线驾驶员、乘务员、押运员等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做到具体、量化的个人安全生产责任考核,以提升个人安全生产责任意识;二是设置安全管理岗位,由具备专业安全知识的人员负责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自检、监督等工作,使企业安全生产更加专业化、标准化;三是保障安全资金的投入,确保专款专用。

(二)强化科技兴安

加强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科学技术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领域的贡献率。在行业监管方面,通过北斗导航定位、车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对行业运行状况进行实时把握,并利用大数据手段做好预警分析,减少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企业内部则应加强安全监控的使用,动态追踪违规行为,并采用更加先进的安全防护、职业健康监测技术,以保障员工的健康安全。

(三)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以保障安全教育培训资金为前提,采取丰富的培训形式,如学习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案例等,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聘请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定期以授课方式进行培训,加强与行业内其他企业在安全生产领域的相互交流学习,在企业内外均打造积极良好的安全生产文化氛围,打造企业安全责任文化,在高度的企业安全责任文化氛围影响下,激发企业法人规则和责任意识来提高主体责任的内驱力。

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加大科学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力度、强化安全培训等方式,可有效助力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水平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使行业保持健康发展,还需要行业监管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和从业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