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浪费有多惊人?
物质丰富的今天,对于普通中国民众来说,吃得好已不再是什么难事。相反,在餐饮业高度发达的中国社会,“舌尖上的浪费”也着实惊人。
“舌尖上的浪费”有多惊人?
每个工作日的中午11:30,马琳琳(化名)所在的公司食堂会准时为各楼层送来午饭。疫情期间,员工不再到食堂用餐,改为各自领餐,可正是这段时间,她发现每天的盒饭都有大量被扔掉,有的甚至是原封不动的。
“公司每天按人数配送免费午餐,但不少人已经吃腻了,一到饭点就出去吃,多出来的盒饭有些会被一些同事带回家,有些则会被扔掉。”据马琳琳观察,公司每天配送的午饭,大约有十分之一是没人领取的。没人要的饭不少在下班时间进了垃圾桶。即便被领走的盒饭,照样也有很多食物没被吃完就丢掉了。这样的浪费并不少见,在北京一家国有企业工作的朱楠,她所在的公司有两个食堂,每个食堂都有几百号人用餐。在收残区,通常一中午能装两大桶剩饭剩菜,重量至少有几十公斤。
而在饭馆、自助餐厅,食物浪费更为严重。此前有数据测算,中国每年仅在粮食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造成的损失浪费就高达700亿斤。餐桌的消费环节更是大头,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总队课题组2015年撰文《我国粮食供求及“十三五”时期趋势预测》指出,据估算,在消费环节,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可供养约3.5亿人一年的需要。
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曾联合发布《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报告指出,经初步测算,2015年中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在170万至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从场所和群体来看,大型餐馆、游客群体、中小学生群体、公务聚餐等是餐饮食物浪费的“重灾区”。
“N-1点餐模式”来了
其实,对于食品浪费,从国家到地方层面都曾出台过相关文件、政策。而近期,“N-1点餐模式”的提出更是引发民众的广泛关注。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以及美团点评联合向全国餐饮行业发起了《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的倡议书》。这份《倡议书》建议餐饮企业建立惩戒机制,在点餐环节,要对顾客履行提醒义务,对于明显超量的需求应及时劝止。此后,中国饭店协会再发倡议书,鼓励自助餐企业采取奖惩措施,提醒顾客按需、少量、多次取餐,增强顾客节约消费主动性。
另外,多省份的餐饮、烹饪类协会也发出倡议,号召全行业行动,倡议内容大致包括餐企不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提供半份餐、适当奖励“光盘”、实施N-1点餐模式等。
还有一些城市明确提出,要将节约延伸至后厨。比如,郑州市餐饮与饭店协会就倡议,制止餐饮浪费的倡议要延伸到餐饮生产、加工、服务的全过程。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餐饮收入突破4.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4%。显然,如何在发展市场的同时,又减少食物的浪费,成为政府、企业都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新消费习惯能养成吗?
各大餐饮、烹饪类协会提倡餐企提供“半份菜”“小份菜”。例如,全聚德为方便更多样的消费者群体,今年推出了“一人食烤鸭”“两人食烤鸭”套餐。在某外卖平台上搜索也发现,目前不少商家都推出了重量约在100~250克之间的小份菜,并且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由于菜量和价格都比较适中,小份额的菜品反而更受到年轻消费者特别是学生群体的青睐。该餐厅店内一些小份热卖单品仅外卖月销量就接近千份,平均每天售出几十份。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上公认的“最会吃的国家”之一,在“吃”这个问题上,中国人今后将思考的也许不仅仅是如何吃得好,还有如何吃得实惠、节约。正如一些业内专家所说,未来,对于餐饮业来说,以量取胜已经不可取,用创新服务和菜品质量征服消费者的“胃”和“心”才是王道。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