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能在门口坐客车出行
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漯河市郾城区交通运输建设在漯河市交通运输局和公路局的领导下,深入贯彻省市关于“四好农村路”和“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部署要求,按照树牢一个目标(即真通实达),推进四项措施(即统筹协调合力推进、创新模式完善设施,优化审批提升服务、落实责任保障安全)的工作模式,实实在在做了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先后荣获河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区、“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县区和幸福渠“美丽乡村路”示范路段等荣誉。
一、提高站位,着眼长远
城乡公交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关乎群众便捷出行、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基础,郾城区主要围绕领导、规划和保障做了些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郾城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民生工程和惠民实事,成立组织专题进行了部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方通力协作的机制,建立工作台账,细化工作任务。7月份,又专赴潢川县、确山县等先进县区观摩学习,为开展创建提供了保障。二是注重规划设计。为引领农村客运科学发展,按照“外联内通、通村畅镇、安全便捷”的要求,出台了郾城区《“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实施方案》,下发了《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任务台账》和《农村道路旅客运输班线通行条件联合审核细则》,编制了《2019-2025年农村(城乡)客运网络规划》,对农村客运网络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划,为“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提供规划保障。三是强化资金保障。为破解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资金瓶颈,确保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可持续”,郾城区区委、区政府立足本地实际,综合研讨论证,建立财政对“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运营补贴的长效机制,对“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企业运营成本及运营补贴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新开线路每台车按照每月1万元标准不少于5年进行补贴。延伸调整的城乡公交营运车辆,制定单车收益与运营里程、成本的实差,综合考评后给予补贴,仅运营车辆补贴就达50多万元。
二、夯实基础,创新发展
按照畅乡通村要求,组织客运专项普查,郾城区主要是围绕“三通”做了些文章。一是围绕“通的好”,科学规划线路。逐步建立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支撑、行政村为节点、辐射周边和循环互补的城乡客运网络。将龙城赏花摘桃、新店草莓采摘等现代种植旅游和化身台寺、小商桥、孔沈邓、尧河庙、裴城古村落乡村旅游融合,规划好旅游专线合理安排班次。在发展城乡客运专班的同时,积极发展农村定制客运辐班,针对客流较少的偏远地区,发展了“预约班”“周末班”等客运服务的“升级版”,即优化了城乡客运网络衔接,又解决了部分学校周末大休的乘车难问题,实现了城市公交、城乡公交互联互通、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结束了44个行政村不通客车的历史,农村客运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农村客运停靠点距建制村2公里以内,实现郾城区建制村直达或一次中转到中心城区的比例达到100%。现有公交线路10条、城乡公交线路9条、延伸线路5条和过境线路3条,覆盖185个建制村,100%通客公交化运营的行政村达到97%。农村客运组织模式进一步优化,公交化运营和班线客运线路连通的建制村比例提高到95%以上。
二是围绕“通的美”,完善基础设施。为改善通行环境,提升客运效率,按照“强化骨架、改造干线、完善配套、形成网络”城乡交通体系融合发展思路,拉大郾城区城市骨架。完善农村道路建设。投资1.5亿元完成新建、改建、大修小沈线、河斗线等道路150公里,形成“六纵四横一环线”网络化格局,高标准建设的村级道路路面宽度均为4.5米以上,完全满足通车需求。投入110万元在弯道、桥梁、陡坡等路段安装了警示标识和防护栏,营运安全得到保障。完善农村客运服务设施。投资115万元新建农村客运候车亭15个、新建停车站(牌)160个、新建交通驿站4个、新建指示牌185个,规范了标志、标示,改善了出行环境,让群众出门见路、抬脚上车,出行更方便,心里更幸福。建设道路运输综合服务平台。投资80多万元在商桥、李集建设2个多功能乡镇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以乡镇客运站为依托,集班车客运、快运、电商、物流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资源共享、多站合一、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综合性运输服务平台,提升了“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服务效率。
三是围绕“通的顺”,加强运营监管。郾城区对现有农村客运车辆全部安装卫星定位设备,发挥卫星定位系统的监督作用,动态监控确保运行安全。建立农村客运信息服务平台,为乘客提供信息查询,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效能。落实“放管服”改革,优化、简化客运准入程序,扩大了农村客运经营者自主权。加强农村客运经营行为、服务质量和司乘人员管理,开展工作纪律、工作规范、职业道德、安全常识培训,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引导司乘人员树立“群众至上、乘客第一”服务理念;对客运公司车辆调度、安全生产、司乘人员客运服务等进行不间断检查、抽查,畅通12328交通运输服务电话,及时处理、反馈乘客的投诉建议,为群众提供安全、舒适、文明、畅通的出行环境。采取服务质量抽查、定期培训考核的方式有序开展服务质量监督考核。加快“互联网+”技术和农村客运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定制客运、旅游运输结合新模式,提升农村客运服务质量。
三、以人为本,搞好服务
郾城区把“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县(区)创建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主要围绕管、防、服干了些事,一是套上“紧箍咒”。制定了创建方案,细化了考核标准,区交通运输局作为主体责任单位,积极督导企业科学合理调配运力,严格要求企业安装动态视频监控装置,对客运车辆实施全方位监控,并组织人员不定期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满足城乡居民出行需求。二是筑牢“防火墙”。安全生产无小事,时刻绷紧安全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定期开展警示教育和典型事故案例剖析,提高客运企业管理人员、驾驶人员安全生产自觉性,确保客运从业人员资格证持证率100%。积极开展安全承诺“五不两确保”活动,与客运企业负责人、驾驶员签订安全承诺书,完善客运线路安全防范措施,组织人员不定期对客运企业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对客运线路分段限速设置、值班情况等进行检查,确保安全生产零事故。三是做到服务好。在客运站推广实行了“四个一”服务:即一张笑脸相迎、一盆清水洗尘、一杯清茶解渴、一句好话暖心。按照“因地制宜、安全适用”的原则,合理选配适用的农村客运车型,淘汰破旧客运车辆,先后投资350万元购进10台新能源电动公交车,我区新能源客车占比达70%,对运营车辆实行统一标识、统一颜色、统一票价,统一服务标准,根据群众需要科学设定预约班次,安排线路每天固定时间绕行,有效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郾城区“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比先进单位和兄弟县区、对标领导要求和群众期盼,差距还很大,问题还不少。下一步,郾城区将以这次现场观摩会为契机,以巩固深化“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和“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区为抓手,以城市公交客运、城乡公交客运、镇区公交客运、旅游公交客运融合发展为主体,进一步加强建、管、维工作力度,努力实现城乡公共交通均等化、客运服务便利化、司乘服务标准化、群众乘车多元化,让群众真真切切地说好,做新时代漯河出彩添彩的交通运输人。